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

明朝军队在明末军阀化到了南明直接藩镇化,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 速递

来源:哔哩哔哩 发布时间:2023-05-04 03:04:56

明朝在历史上评价颇高,被后世称为无汉之外戚、唐之藩镇、宋之岁币,是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

明朝为什么会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呢,毕竟是倒数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,正所谓以史为鉴,自然是借鉴参考了之前历朝历代的制度,从而形成自己独特而较为完善的制度。


(资料图)

但其实有一个细节大家忽略了,那便是明末其实已经开始地方军阀化了,到了南明甚至有着唐之藩镇的趋势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

接下来贫道以明朝如何在制度上处心积虑的限制明朝武将,最后却换来失控的情况。

众所周知,武将最猖狂的年代是唐朝。中晚唐以后,唐朝是藩镇林立,各自为政,最后唐朝更是亡于藩镇之一的朱温之手。受此影响,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,简直是一个扩大版的藩镇林立国度,流行武夫治国,更是打的乌烟瘴气的。

正因为如此宋朝开始重文轻武,大力限制武将权力,免得武将再作乱。而宋朝之后的朝代,多多少少也有一些重文轻武的意思,明朝亦是如此。

我们先看看明朝是如何在权力上限制武将的。

一般来说,开国初期是武将权力最大的时候,毕竟朝廷需要武力征服的地方太多了。但治国以后,就是需要文官的时候,所以武将自然而然的地位变低权力收缩。

所以在洪武十三年,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了限制武将的权力,这一年朱元璋不只是废除了丞相制集权,还废了当时军队的最高机构大都督府,将其分散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,其长官为左右都督,管理京师及其各地的卫所和都指挥司。

五军都督府对军队并没有调遣权,调遣权由皇帝直接掌管。兵部在军队虽有任免、升调、训练之权力,但并无统兵权。

每逢战时,由皇帝亲自点兵选将,委任一人为总官兵,率领军队出征。而且战事结束以后,总兵还将印,军队还卫所,避免时间久了武将控制这支军队拥兵自重,使兵权始终在皇帝手上。

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,朱棣开始起用宦官,不只是设立了东厂,更是开始派自己亲信的太监出使、监军、分镇、专征,参与各种活动,其中太监监军,就是赤裸裸的剥夺武将兵权。

不过在明太祖和明成祖时期,武将虽然被逐渐剥夺兵权,但朝廷上是文武并进,武将还是有着参议国家大事的权力;太祖和成祖这样做,主要在于分权和平衡。

但明仁宗开始,武将地位开始很明显的下降。因为明仁宗还没有继位时,由于武将勋臣大多支持明仁宗的弟弟汉王朱高煦为储君,所以明仁宗继位以后,便不再重用武将,军国大事,武将也不得过问。

明仁宗不只是设守备太监和镇守太监来分武将之权,还设文臣参赞军务,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,正式形成了明朝文重武轻的局面。

当然随着文臣一家独大,明朝皇帝开始重用宦官来制衡文臣势力。

其实说句直白话,明朝武将是如何被压制的呢,看看明朝宦官崛起的历史就知道了,因为宦官每次权力的扩大,基本上都伴随着武将被分权和被打压。

还有一个关键在于,明朝的军士身份属于世袭制,地位很低的。后来明庭更是将犯罪者充军,称之为恩军,朝廷将当兵视为一种惩罚罪犯的手段,就很过分了,更是使军户的地位低下,当时的风气甚至是“人耻为军”。

而另一边,与军户地位低下,武将屡屡被打压不同。到了明英宗在位时期,宦官更是一飞冲天,正式确立了以后遇有较大的军事行动,必须派遣宦官监军,甚至直接由宦官统领军队的定例。

宦官为什么要随军去当监军呢,说白了就是皇帝不信任武将,要宦官监视总兵官的行动,随时向皇帝密奏。

因此统兵的总兵官如果不和监军太监搞好关系,不仅是事事被掣肘,遇上心理变态的太监,甚至还会被罗织一些莫须有的罪名,告到皇帝那里,轻则被罢官,重则被杀头。

相反的是,如果跟监军太监搞好关系,那么打了胜仗肯定可以升官进爵。就算是打了败仗,也可以让宦官帮忙遮掩一番开脱罪责,或者直接是谎报战绩,掩败为胜。

可见明朝皇帝对于武将的不信任,不仅是以文臣压制,更是直接将不男不女的太监骑在武将头上,武将的憋屈可想而知。

而且明朝皇帝对于武将或者说对于掌握兵权的臣子都不信任,是相当刻薄。远的有明英宗杀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的于谦,近的有明末崇祯帝信任太监高起潜和大臣杨嗣昌,致使对明朝忠心耿耿的卢象升战死,死后更是因为杨嗣昌的阻挡,卢象升都没有得到抚恤和追封,直到杨嗣昌死后才得到抚恤和追封。还有孙传庭为国战死,崇祯帝竟然怀疑其诈死潜逃,竟然没有给予赠荫,寒了天下将士的心。

正因为明朝皇帝对于武将的不信任和刻薄,所以到了明末朝廷式微之际,这些武将们开始拥兵自重,飞扬跋扈。

所以到了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进军北京之际,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,结果就来了一个唐通带领的八千兵马。亲自点名大将左良玉,左良玉一直拖拖拉拉的,就是不派兵。亲自点名山东总兵刘泽清,刘泽清是谎称坠马受伤,拒不奉诏。

由此可见明末其实已经开始地方军阀化,只不过随着明朝的迅速灭亡,没使人注意。

如果说明末开始军阀化,那么南明开始,军队就进一步不受控制了,简直就是唐朝藩镇再现了。

像南明第一个弘光政权,弘光帝朱由崧最初因为东林党的反对,所以是自降身份的以太监卢九德来联络江北四镇的高杰、黄得功、刘良佐、刘泽清,使这些军阀坐收“定策”之功,成为从龙功臣,使其飞扬跋扈,朝廷威信尽失。

江北四镇可以说是不听朝廷号令,甚至是挟制朝廷,自持有兵权,认为弘光帝不过是他们拥立的傀儡罢了,对于朝廷对于弘光帝毫无忠诚可言。所以清军南下以后,江北四镇有三镇马上降清,也就是黄得功抵抗到最后。

到了南明隆武帝之时,隆武帝虽然雄心壮志,但奈何受制于海盗出身的军阀郑芝龙,自己毫无兵权可言,最后郑芝龙一降清,隆武政权马上覆灭。

永历帝之时,则是受制于大西军孙可望,不是遇上忠心耿耿的李定国,孙可望这个国主都要将永历政权取而代之。

可以说到了南明,明末已经开始军阀化的明朝军队,已经是彻底藩镇化了。只不过因为清军太强大了,没有给南明守住半壁江山的时间,更是没有给这些藩镇彻底成型的时间罢了。

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?

不得不说明朝在制度上对于武将兵权压制的很完美,但明朝皇帝派太监监军无疑是侮辱武将,加之明朝皇帝对于武将刻薄,有着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在此。所以到了明末,明朝皇帝就开始自食恶果,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,这些拥兵自重的军阀是纷纷坐壁上观,以致流寇李自成竟然亡明。

到了南明时期,皇帝更是受制于军阀,而且南明后期郑成功虽然一直奉永历政权为正统,却拒绝接受永历政权的统领,还有不配合李定国的出兵,其实也有着这方面的考虑,害怕自己功高震主,万一朝廷稍有复兴之际,就是自己人头落头之时,所以一直保持着独立性,不与李定国配合,使南明错过了最后的复兴良机。

现在大家看明白了有关明朝武将制度的弊端了吧?

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,顺便关注天天,关注天天不易走偏,人均寿百,年入千万
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东方晨报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